分享本页到: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中国妇基会日前邀请医疗专家,以“守护生命起点,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为主题,围绕女性健康公益项目如何支持女性生殖健康及孕产相关服务体系建设,构筑“生育友好型社会”开展系列交流倡导活动。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葵表示,中国妇基会成立30多年来,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立足妇女及家庭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在健康方面,聚焦女性全生命周期,从健康知识宣教、基层医生赋能培训、女性健康管理、健康素养提升、疾病救助等方面做了很多民心实事。自2003年起,围绕改善妇女儿童就医条件,设立了“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为欠发达地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医疗服务专用救护车,开展接转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在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24年底,项目共向全国30个省(区、市)捐赠3300辆“母亲健康快车”,受益人次超过8300万;围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开展了“女性生殖健康促进项目”,通过开创式的与医疗机构合作设立生殖健康咨询门诊,开展育龄女性生殖健康宣教,加强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女性重复流产率的发生,帮助女性预防生殖系统疾病,有效提升女性健康水平。截至目前,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在1481家医疗机构设立项目门诊,累计培训2.7万名基层医务人员,服务人次超1550万,项目的开展保护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同时推动了国家卫健部门生殖健康相关服务规范的出台。
此外,围绕健康养育、健康教育,中国妇基会还创新开展了“爱育未来”等关爱项目,通过知识科普、亲子活动、共创工坊等形式,为家庭养育者提供家门口免费、优质、专业系统的家庭早期教育服务。2022年以来,该项目在山东、河北、江西等地累计开展活动2000多场,家访服务近千户次,总受益人次超过6.5万。
项目专家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李坚教授表示,参与中国妇基会“女性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已经有13年的时间,这个项目覆盖了31个省(区、市),惠及服务对象上千万人。2023年,国家卫健委出台了《生殖健康促进行动方案》,把生殖健康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持续强化宣传教育,提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作为总要求,“关爱至伊·流产后关爱(PAC)项目”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升级为“女性生殖健康促进(F·PAC)项目”。升级后项目受益对象逐步从聚焦流产后女性扩展到女性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以及围绝经期女性。宣教服务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在一对一咨询和集体宣教生殖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增加妇科疾病筛查、多学科诊疗、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孕产妇心理咨询关爱服务等内容。
13年来,“女性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在各地妇联、卫健部门、医疗专家以及项目医院等各方的配合支持下,覆盖受益人群不断增加,实施范围不断扩大,项目的持续开展促进了女性健康关爱工作不断走深做实。 同时,项目还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群体的差异性、选择性等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宣教服务,为育龄女性的孕前、产后、生育力受损等方面提供更优质、科学的健康指导,逐步实现关爱、呵护“女性全周期健康”。
未来,中国妇基会将凝聚多方资源,探索多种类型的公益帮扶模式,助力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